学习环节细解:④知识漏洞补遗

分享人:夕月幽窗 来源:互联网 时间:2017-03-15

这一环节是学后反思、练后反思和考后反思的关键环节。一道题,只要答案出来了,或者老师讲了,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明白。同样的题目,再让学生去做,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得出来。

能不能解答出来不是关键,关键是能不能通过解答,发现题目中考察知识点的应用方式,反省自己对知识点应用的盲区,总结自己的犯错原因。让学生对待错题由纠错(纠正错误)→究错(深入研究错误)

知识漏洞的补遗工作,是学生将知识的应用无限拓展的核心方法。知识漏洞的补遗工作,体现在三个方面:

一看(反复咀嚼教材)

这对于文科而言,尤为关键。通过知识梳理,搭建了知识的框架,但是在知识梳理环节中,是定位核心内容,并且将核心内容由知识转化为常识。但是细节的知识点,需要学生去将书本细细的品读。我们讲:文科类的史地政,包括理科的化学和生物,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,但是需要“死记”的内容其实很少。

跟在“学习之道”学习的学生都有这样一种感觉:

一开始的知识框架搭建比较费时,但是容易记住;

随着自己对搭建的知识框架反复熟练后,就会发现章节的内容莫名其妙的感觉就会很少,于是学生就主动去翻书。有趣的是,原先枯燥的课本,处处是重点的课本,自己再去读的时候,就会发现有趣很多,而且收获也会很多,自己原先简陋的知识框架,通过翻书,得到了很丰富的拓展;

再回头去复习知识框架的时候,不仅回忆框架的内容更为丰盈,而且整个记忆过程,并没有让自己感觉有任何难度。

其原因就在于,在整个学习节奏的过程中,学生的学习是有条理,有节奏的。学生的学习依附是很牢靠的,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磁石效应为什么核心知识点要变成常识(因为核心知识点的敲定,其实就是在搭建一块磁石),为什么了解了核心知识点后,其他的很多细节知识点就容易记忆很多(因为依附于磁石的吸附效应,会让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加强。)

咀嚼教材的前提是知识梳理和知识常识化。在这一基础之上,咀嚼教材不仅能咀嚼出味道,而且每一遍的咀嚼都会产生新的收获。

二练(反复咀嚼错题)

自己辛辛苦苦、没日没夜的做题,但是不能从题中有所收获,无疑是时间最大的浪费。之前,小赵老师反复强调错题归纳的重要性,大量的学生和家长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,并且在形式上,也让学生有了错题本,并且做了归纳错题的动作。

认识更深层次的错题归纳

但是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:形式上的错题归纳,并不能达到错题的最大价值化。从老师的出题流程中,我们去反思学生的归纳环节:

学习环节细解:④知识漏洞补遗老师怎样出题,学生就要做到怎样答题。很多优秀的学生养成了揣摩老师出题意图的分析习惯,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行为。

老师也是人,也有自己的知识认知极限,随着知识的丰富化,考察知识点的“深度”反而浅了。

如果说,基于一个知识点的考察,老师的出题可以出得非常绕,非常深。但是基于5个知识点的考察,老师的出题受限于知识点要求的框架,每个知识点的应用就相对扁平化。

其实,我们去观察中学阶段的压轴题,按照老师的出题引导顺序来,每一问的解题思路,都能够通过看,就能看出来。其原因就在于,一道题中,知识点综合得越多,知识的应用就越扁平化。

我们为什么讲如果高中的难度系数是100,初中就是1,小学就是无限接近于0。其难度体现不是单一知识点的考察深度,而是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考察。当知识点与知识点环环相扣,遗漏了任何一个知识点的应用思路,解题就陷入死局。

补充说明:从考察深度来讲,小学→高中,小学必然是最深的,而高中必然是最浅的。所以小学的很多题目,中学生、大学生甚至成人照样不会。问题不是出在知识点的不会上,而是在常识认知中,单个知识点不应该、不需要、没必要思考得那么多深。而这种深,我们理解为“绕”)

上面阐述那么多,其实就在说明一个问题:在总结错题中,先定位知识点,再去思考老师的陷阱,自己有没有“掉进去”,再明白知识点的应用思路,最后的解题过程总结与否并不是很重要(当然如果这道题是因为计算错误,那么总结计算过程,也是错题总结的一个重点)

所以当错题归纳中:总结出了知识点,总结出了陷阱,总结出了自己所犯的错误,总结出了这到错题的感想,这道题的犯错才是犯得有价值。

三积量(量的积累)

①阅读量

大量的阅读,能够让自己形成量的积累,让自己对知识点的认知更为饱满。但是阅读是一个终身的学习行为,学无止境,但是要脚踏实地。每天定量的习惯养成,这是受益终身的学习行为。

②练习量

也就是题海,通过海量题的练习,不停的去对自己认知的知识点进行考察。打个比方:检验房子漏不漏雨,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下场大雨,哪里漏一目了然。而这种“大雨”就是知识学习中的题海。屋子就是自己的知识认知体系。

③实践量

这种实践,并不是说:亲自去体验,因为绝大多数家庭不具备这样的条件。而是自己敢于表达,知识从学习→教授,其实就是一个实践过程;知识从学习→感受,也是实践过程;知识从学习→试验,同样是实践过程;知识从学习→实际应用,还是实践过程。

所谓的实践,就是知识以多种方式表达出来。

所以我们讲:知识漏洞补遗,是学生的非硬性要求,但是对于学生来讲,不管是考试成绩,还是研究成就,补遗在整个知识学习中,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文章为原创,观点的提出角度是对学习深层次的剖析。 更多学习方法深度剖析的细节文章,关注“福聿学习之道辅导” 公众平台(微信平台号:tianji_365),如有疑惑或者经验交流,加微信juece365交流哦!另外这篇文章更为细致的语音分享,也可以在公众平台中对应文章中找到

你可能也喜欢这些